特色小镇会不会是下一场“造城运动”?

2017-08-03 行业:综合
建设特色小镇,如今在全国成为热潮。“特色小镇”究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力,还是又会演变为新一轮“造城运动”?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发生在1997年。这一年,政府土地储备制度建立,次年,城市住宅私有化道路开启,这为工业化、城市化注入了史无前例的强大动力。
我国大规模的工业造城运动始于1984年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根据国家商务部的名单,目前,全国已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5家。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个。
然而,快速催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留下了粗放、低质、低效等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化严重超前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工业产能大量过剩。我国以40%的工业化率对应56%的城市化率,而发达国家以不到20%的工业化率对应70%-80%的城市化率,相比之下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情况显著;
二是空间城镇化率严重超前于人口城镇化率,导致“鬼城”、“空城”层出不穷;
三是政府降低土地、环境价格招商引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将成本转嫁到房地产头上,导致房价居高不下引发房地产泡沫;四是政府举债式发展,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上升。
自2014年起,我国GDP增速持续放缓,部分行业产业过剩及政府债务问题愈发严重。至此,传统的工业造城的开发区模式宣告终结。
在造城运动失败以后,政府在实现“小城镇战略”目标的工作思路上发生了改变,特色小镇应运而生。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参观“云栖小镇”时提出了“特色小镇”的概念。自此,特色小镇就开始了她的“网红”之路。
2016年10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浙江接待1000多批特色小镇考察团”、“已有26个省份争相申报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如今在全国成为热潮。
特色小镇俨然成为被竞相追逐的新风口
然而,笔者不禁回想起同是为了发展城镇化而发生的工业造城运动。如今火热的特色小镇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造城运动”呢?以下从三个角度来衡量:
一、特色小镇会不会加重
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特色小镇会不会加重政府债务压力主要是看特色小镇建设所需的资金是由谁来出。
在工业造城发展阶段,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后期维护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基本由政府负债出资。与此不同的是,特色小镇的资金来源更多元。
具体来说,特色小镇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资金来源:开发性金融、政策性资金、政府资金、商业金融和社会资本。
开发性金融:2017年2月,国开行发布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提出,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补齐特色小(城)镇发展短板。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设施、科教文卫设施、商业设施及生产平台、服务平台等各类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
政策性资金:2016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布的《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发展银行对于特色小镇的融资支持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组织、推动全国小城镇政策性金融支持工作,建立项目库,开展指导和检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进一步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信贷资金。
政府资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两条支持渠道: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二是中央财政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商业金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创新特色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社会资本: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城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为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PPP模式这种投资渠道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获取收益。
发展特色小镇不再仅仅是地方政府负债建设的模式,而是吸引多元投资主体,由政府平台给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保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在多重资本参与下的特色小镇有望避免像工业造成那样造城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二、特色小镇会不会引发
新一轮房地产泡沫
建设特色小镇正成为一些房地产企业新的“掘金点”。
自2016年国家三部委公布特色小镇名单和发布相关政策后,万科、绿地、碧桂园、华夏幸福、美好置业、南山控股等企业都纷纷将此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
比如华夏幸福在大厂、嘉善、香河等地打造了影视小镇、人才创业小镇、机器人小镇,蓝城集团开发的农庄小镇在浙江嵊州施家岙起步。
目前房企纷纷试水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产业新城、文旅小镇、农业小镇、科技型服务小镇几大领域内。

图表2016年各城市进出口总额与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

特色小镇会不会是下一场“造城运动”?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房地产企业大多具备丰厚的资金基础,具备深度的开发运营经验,是特色小镇建设中社会资本的重要力量。加入“特色小镇”建设队伍的房企数量日渐增多,其中不乏多元产业的深度开发,为升级当地产业、改善片区就业做出贡献。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近水楼台的“圈地者”,搞非科学的规模式开发,以特色小镇建设之名搞传统房地产开发的那一套,最后会演变为房地产一业独大,并带来大量的房地产库存。这也是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防范、坚决禁止的。
三、特色小镇有没有
本地特色产业的支撑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其中,“产业”放在第一位。
从现有的特色小镇发展策略可以发现两种路径设计:
一种是自身已经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或资源优势,试图通过主动引入产业链的高端部分提升自我价值;
另一种则是借助策划和招商网络目标明确地将某类产业资源强力植入当地,玉皇山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美妆小镇等都属此类。虽然两者的特色来源有差异,但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动性特征十分突出。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除了部分发达地区自身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中部绝大部分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无法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非城市群范围内小城镇难以做大;西部和东北地区部分小城镇人口和经济空间萎缩;过去十年间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强镇,随着资源价格下跌,问题频现。
因此,在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产业为先”的原则,找准产业定位,才能确保小镇的发展“有潜力”、“有未来”、“有价值”。
形状分割线
回顾历经20余年的工业造城运动,一面是以各类园区为代表的产业的发展,一面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进程,二者在发展中并没有形成协同,“产城分离”的状况愈演愈烈。
“特色小镇”恰好从产业和城市两个方面都符合了新阶段的发展需求,是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选择。
“特色小镇”究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力,还是又会演变为新一轮“造城运动”?
我们希望一切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让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