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全国300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排名
2017-08-02 行业:房地产
综观历史,“土地集约利用”实际上借鉴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古代文献就有对集约经营思想的论述。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强调土地的经营不能广种薄收,宁可少而精,直接表达了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思想。
后来,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非农土地的研究当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利用采取的是外延式盲目扩张的道路。从1990年到2015年,我国36个大中城市(含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合计增长253%,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达到2.015,即城市用地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2.015倍,大大超过了合理界限1.12。这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相悖的。在此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1991年起,为纪念于1986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每年的今日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日。
今日恰逢第27个全国土地日,本次全国土地日以“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2017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宣传推广《纲要》也是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一个重要任务。《纲要》中对到2030年我国国土发展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划。
自2005年起,“土地集约利用”屡次成为全国土地日的主题与关键词,也是继“坚守耕地红线”之后第二重要的土地发展任务。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邹玉川在1996年“全国土地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土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潜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人均占地有潜力可挖;二是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潜力可挖;三是小城镇用地有潜力可挖;四是城市空闲地和地下空间也有潜力可挖。
随着各地城区建设的进程,全国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有不同的表现。以下就将从省以及城市两个维度衡量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地区发展差异。
各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对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计算,上海市在所有省级行政单位中高居榜首,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位列二至四名。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测算
欲查看所有城市数据,请关注文末获取方式。
从上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上海以2.39分的高分高居榜首,其次是广东、江苏、山东、北京几地,这些区域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
从整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排名来看,依旧遵循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格局,东部沿海几地均排在前列,而甘肃、宁夏、贵州、青海、新疆、云南等西部地区以及黑龙江、吉林两省则占据后几位。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测算
深圳、上海、武汉居前三甲,部分小城市表现抢眼
从全国近300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的排名来看,深圳、上海、武汉、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依旧表现良好,位居榜单前列。但整体的城市排名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程度有所减弱,部分小城市凭借自身在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总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较高。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测算
从城市排名来看,深圳、上海、武汉居于前三甲,前30名榜单中依旧以一二线城市为主。沧州、许昌、盘锦、黄石、晋城、邯郸、铜陵几个四线城市上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变化带来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也遇到了发达国家发展进程中曾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耕地数量锐减、农地非农化趋势加快、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恶化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从“一亩兼二亩之息”的农业社会到城镇化蓬勃发展的工业社会;从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考量,土地集约利用始终是一项不变的追求。
附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说明
本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水平从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城市土地投入水平、城市土地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土地生态效益四个方面来衡量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体指标及权重如下:
P综合=ΣLi
Li=Σwijxij
其中:P综合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数;Li为各指标层的得分值;wij为各指标的权重;xij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
各项指标标准化值=(该项指标-该项指标样本平均值)/该项指标样本标准差
后来,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非农土地的研究当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利用采取的是外延式盲目扩张的道路。从1990年到2015年,我国36个大中城市(含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合计增长253%,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达到2.015,即城市用地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2.015倍,大大超过了合理界限1.12。这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相悖的。在此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表 1990-2015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市区面积及人口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1年版、2016年版)自1991年起,为纪念于1986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每年的今日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日。
今日恰逢第27个全国土地日,本次全国土地日以“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2017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宣传推广《纲要》也是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一个重要任务。《纲要》中对到2030年我国国土发展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划。
图表 全国国土规划发展目标
数据来源:《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自2005年起,“土地集约利用”屡次成为全国土地日的主题与关键词,也是继“坚守耕地红线”之后第二重要的土地发展任务。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邹玉川在1996年“全国土地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土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潜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人均占地有潜力可挖;二是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潜力可挖;三是小城镇用地有潜力可挖;四是城市空闲地和地下空间也有潜力可挖。
随着各地城区建设的进程,全国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有不同的表现。以下就将从省以及城市两个维度衡量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地区发展差异。
各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对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计算,上海市在所有省级行政单位中高居榜首,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位列二至四名。
图表 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得分
注:具体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参照文末附录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测算
欲查看所有城市数据,请关注文末获取方式。
从上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上海以2.39分的高分高居榜首,其次是广东、江苏、山东、北京几地,这些区域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
从整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排名来看,依旧遵循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格局,东部沿海几地均排在前列,而甘肃、宁夏、贵州、青海、新疆、云南等西部地区以及黑龙江、吉林两省则占据后几位。
图表 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注:横轴为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分;纵轴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气泡大小为地区市辖区面积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测算
深圳、上海、武汉居前三甲,部分小城市表现抢眼
从全国近300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的排名来看,深圳、上海、武汉、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依旧表现良好,位居榜单前列。但整体的城市排名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程度有所减弱,部分小城市凭借自身在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总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较高。
图表 全国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城市前30强榜单
注:具体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参照文末附录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测算
从城市排名来看,深圳、上海、武汉居于前三甲,前30名榜单中依旧以一二线城市为主。沧州、许昌、盘锦、黄石、晋城、邯郸、铜陵几个四线城市上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变化带来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也遇到了发达国家发展进程中曾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耕地数量锐减、农地非农化趋势加快、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恶化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从“一亩兼二亩之息”的农业社会到城镇化蓬勃发展的工业社会;从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考量,土地集约利用始终是一项不变的追求。
附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说明
本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水平从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城市土地投入水平、城市土地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土地生态效益四个方面来衡量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体指标及权重如下:
图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便于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和计算,本文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进行加权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P综合=ΣLi
Li=Σwijxij
其中:P综合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数;Li为各指标层的得分值;wij为各指标的权重;xij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
各项指标标准化值=(该项指标-该项指标样本平均值)/该项指标样本标准差
欲查看完整城市榜单,请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完整版《全国300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行榜》
城市投资环境报告
城市宏观数据
投资项目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