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中国共享汽车行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9-05-17 行业:公用事业
2019-2023年中国共享汽车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红利
2017年8月,交通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充分认识发展分时租赁的作用、科学确定分时租赁发展定位、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四方面出发,鼓励分时租赁发展。《意见》表示分时租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私家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及对道路和停车资源的占用,同时还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开展分时租赁,并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方面给予扶持,促进新形势下汽车分时租赁健康发展以更好满足大众多层次出行需求。
2017年10月,深圳、广州、成都等城市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汽车分时租赁的相关政策。如成都市实施的《关于鼓励和规范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至2020年全市形成覆盖广泛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网络,服务网点达到5000个,充电桩达到2万个。
(二)汽车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从政府、企业的角度看,当前政府、企业考虑到资产配置优化、商务出行的便利性,实现“轻资产运营”,并减少车辆的持有成本和维修、保养、人力等费用,更倾向于汽车租赁这一灵活、低成本的方式而非以往汽车资产采购的方式。从大众消费者的角度看,以前购买车辆是刚性需求,被看作与房产同等重要,但实际上,高价购买、低频使用造成了资源闲置、浪费等。加上近年来,很多城市限牌、摇号等政策性制约,让很多人特别是80后、90后年轻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对车辆的消费价值观不再是以占有为主,而是倾向于租赁。汽车消费整体观念的转变将推动汽车租赁市场快速增长,共享汽车作为汽车租赁的垂直细分,市场需求亦将得到有效扩张。
(三)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明显
汽车共享模式的提出,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对停车状况、交通状态、资源供需关系、资源消耗、环境生态等均会产生新的影响。
其一,未来共享汽车的推行,将使得汽车所需量大幅下降,虽然车辆行驶总里程增加,但由于车辆减少,交通资源利用效果更好,从而缓解交通拥堵,提升汽车行驶的经济性和节能性。
其二,汽车共享能提高车辆的利用率,降低汽车保有量,减少汽车产生的大量污染;同时,短时租赁模式下的汽车多为小型新能源汽车,其产生的能耗费用较少,且使用的电能可以通过风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获得,实现“零排放”“无污染”。
其三,共享汽车的车源先天地依赖新能源汽车,而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战略,这就为共享汽车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车源。且共享模式作为城市内部短距离交通出行的解决方式,巧妙地规避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短板,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拓展了空间。
(四)未来新技术的深度融合趋势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汽车租赁行业的深度融合,将会带来日益便利的租车体验。尤其是以神州租车为代表的企业在场景化、智能化运营、无门店运营等创新服务模式上的推进,用户随时随地下单,上门送取车,进一步激发了分时租赁和短租市场的需求。同时,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普及可以解决共享汽车行业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用户不用去找车,而是让车自己行驶到用户身边,结束服务时汽车可自行行驶至指定停车点,不仅能优化用户体验、还能合理调度各网点车辆需求,真正实现随取随还、全面覆盖。
二、不利因素
(一)当前企业运营成本高、盈利难
当前共享汽车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客观问题还是运营成本高、自身盈利难。一方面,共享汽车多为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网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都还不完善,在前期配套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推行共享汽车所产生的运营成本十分巨大。另一方面,共享汽车本质上还属于汽车租赁行业,而这一行业具有明显的重资产、重运营、重管理属性,企业在运营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共享汽车领域具有长线投资的特点,当前收入模式较为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车辆租赁收入、二手车交易收入、广告收入以及车辆大数据收入,短期内盈利困难,如果企业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探索形成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将无法在长期竞争中盈利生存。
(二)牌照、充电桩等资源有限
其一,牌照数量有限,是共享汽车卡脖子的难题。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号牌发放从最初的申请即领到如今排队领号的局面,稀缺性逐渐显现,号牌资源稀缺将严重制约分时租赁企业的规模扩张。其二,充电桩的建设,决定着电动共享汽车的发展速度。当前公共充电设施尚无法满足车辆的充电需求,尽管分时租赁以停车场集中充电为主,但公共充电设施的不完备、缺乏统一标准等均会造成用车过程中的不便,降低用户体验,除加快充电桩的合理建设以外,还应提升充电桩智能化管理,从源头上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
(三)存在停车难、找车难、还车难等问题
停车问题依旧是共享汽车发展所面临的很大难题。其发展路线基本上是从一、二线城市逐步下沉,实际上一、二线城市的停车位紧缺早已是难题。不同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需要规整的停车位,城市停车位本来就紧张,土地价格又寸土寸金,这一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停车难的同时还滋生了找车难和还车难等问题。由于停车位稀缺,很多用户在需要用车的时候并不能及时在附近找到可用车辆;此外一部分共享汽车要求指定位置归还,实际上增加了出行的麻烦。同时,大部分共享汽车采用里程+时间的双向计费方式,虽然企业有优惠措施,正常使用成本低于出租车,但考虑到停车、还车时间计费等诸多隐性条件和附加成本,总体价格实际并不便宜。
(四)技术突破亟待加快
共享汽车是个高技术壁垒行业,涉及车辆充电、车辆的安全性、车联网系统、智能辅助驾驶甚至无人驾驶等多个维度,技术的突破对于汽车共享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技术不成熟,大量运营工作只能采用原始的人工服务,不仅运营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还会造成诸多安全隐患。而在充电这个维度,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有充电和换电两种,如何提升充电效率和电池续航能力一直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大大制约了汽车分时租赁的发展。
2019-2023年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预测
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约为17.3亿元。我们预计,2019年我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66.4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1.84%,2023年将达到455.4亿元。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红利
2017年8月,交通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充分认识发展分时租赁的作用、科学确定分时租赁发展定位、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四方面出发,鼓励分时租赁发展。《意见》表示分时租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私家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及对道路和停车资源的占用,同时还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开展分时租赁,并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方面给予扶持,促进新形势下汽车分时租赁健康发展以更好满足大众多层次出行需求。
2017年10月,深圳、广州、成都等城市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汽车分时租赁的相关政策。如成都市实施的《关于鼓励和规范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至2020年全市形成覆盖广泛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网络,服务网点达到5000个,充电桩达到2万个。
(二)汽车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从政府、企业的角度看,当前政府、企业考虑到资产配置优化、商务出行的便利性,实现“轻资产运营”,并减少车辆的持有成本和维修、保养、人力等费用,更倾向于汽车租赁这一灵活、低成本的方式而非以往汽车资产采购的方式。从大众消费者的角度看,以前购买车辆是刚性需求,被看作与房产同等重要,但实际上,高价购买、低频使用造成了资源闲置、浪费等。加上近年来,很多城市限牌、摇号等政策性制约,让很多人特别是80后、90后年轻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对车辆的消费价值观不再是以占有为主,而是倾向于租赁。汽车消费整体观念的转变将推动汽车租赁市场快速增长,共享汽车作为汽车租赁的垂直细分,市场需求亦将得到有效扩张。
(三)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明显
汽车共享模式的提出,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对停车状况、交通状态、资源供需关系、资源消耗、环境生态等均会产生新的影响。
其一,未来共享汽车的推行,将使得汽车所需量大幅下降,虽然车辆行驶总里程增加,但由于车辆减少,交通资源利用效果更好,从而缓解交通拥堵,提升汽车行驶的经济性和节能性。
其二,汽车共享能提高车辆的利用率,降低汽车保有量,减少汽车产生的大量污染;同时,短时租赁模式下的汽车多为小型新能源汽车,其产生的能耗费用较少,且使用的电能可以通过风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获得,实现“零排放”“无污染”。
其三,共享汽车的车源先天地依赖新能源汽车,而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战略,这就为共享汽车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车源。且共享模式作为城市内部短距离交通出行的解决方式,巧妙地规避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短板,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拓展了空间。
(四)未来新技术的深度融合趋势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汽车租赁行业的深度融合,将会带来日益便利的租车体验。尤其是以神州租车为代表的企业在场景化、智能化运营、无门店运营等创新服务模式上的推进,用户随时随地下单,上门送取车,进一步激发了分时租赁和短租市场的需求。同时,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普及可以解决共享汽车行业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用户不用去找车,而是让车自己行驶到用户身边,结束服务时汽车可自行行驶至指定停车点,不仅能优化用户体验、还能合理调度各网点车辆需求,真正实现随取随还、全面覆盖。
二、不利因素
(一)当前企业运营成本高、盈利难
当前共享汽车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客观问题还是运营成本高、自身盈利难。一方面,共享汽车多为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网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都还不完善,在前期配套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推行共享汽车所产生的运营成本十分巨大。另一方面,共享汽车本质上还属于汽车租赁行业,而这一行业具有明显的重资产、重运营、重管理属性,企业在运营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共享汽车领域具有长线投资的特点,当前收入模式较为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车辆租赁收入、二手车交易收入、广告收入以及车辆大数据收入,短期内盈利困难,如果企业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探索形成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将无法在长期竞争中盈利生存。
(二)牌照、充电桩等资源有限
其一,牌照数量有限,是共享汽车卡脖子的难题。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号牌发放从最初的申请即领到如今排队领号的局面,稀缺性逐渐显现,号牌资源稀缺将严重制约分时租赁企业的规模扩张。其二,充电桩的建设,决定着电动共享汽车的发展速度。当前公共充电设施尚无法满足车辆的充电需求,尽管分时租赁以停车场集中充电为主,但公共充电设施的不完备、缺乏统一标准等均会造成用车过程中的不便,降低用户体验,除加快充电桩的合理建设以外,还应提升充电桩智能化管理,从源头上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
(三)存在停车难、找车难、还车难等问题
停车问题依旧是共享汽车发展所面临的很大难题。其发展路线基本上是从一、二线城市逐步下沉,实际上一、二线城市的停车位紧缺早已是难题。不同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需要规整的停车位,城市停车位本来就紧张,土地价格又寸土寸金,这一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停车难的同时还滋生了找车难和还车难等问题。由于停车位稀缺,很多用户在需要用车的时候并不能及时在附近找到可用车辆;此外一部分共享汽车要求指定位置归还,实际上增加了出行的麻烦。同时,大部分共享汽车采用里程+时间的双向计费方式,虽然企业有优惠措施,正常使用成本低于出租车,但考虑到停车、还车时间计费等诸多隐性条件和附加成本,总体价格实际并不便宜。
(四)技术突破亟待加快
共享汽车是个高技术壁垒行业,涉及车辆充电、车辆的安全性、车联网系统、智能辅助驾驶甚至无人驾驶等多个维度,技术的突破对于汽车共享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技术不成熟,大量运营工作只能采用原始的人工服务,不仅运营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还会造成诸多安全隐患。而在充电这个维度,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有充电和换电两种,如何提升充电效率和电池续航能力一直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大大制约了汽车分时租赁的发展。
2019-2023年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预测
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约为17.3亿元。我们预计,2019年我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66.4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1.84%,2023年将达到455.4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9-2023年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城市投资环境报告
城市宏观数据
投资项目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