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将纳入“三包”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2019-04-02 行业:汽车行业
  核心阅读
  将电动汽车纳入“三包”,能加速市场优胜劣汰进程,对那些忽略产品质量、单纯靠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口碑,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很有利。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迅猛增长,但产品质量问题和售后纠纷也不断涌现,成为阻碍行业快速发展的“拦路虎”。
  3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指出汽车“三包”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放电容量衰减限值和对应的测试方法等做了相应的规定。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电动汽车产业链成熟度不够,导致使用中问题频发。《征求意见稿》将电动汽车纳入“三包”,无疑将推动该行业健康发展,但同时也应对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处以更高力度罚款,以起到警醒作用。
  消费维权“老大难”
  《征求意见稿》发布的背后,是与电动汽车销量增长相伴而生的质量问题。记者梳理发现,在各汽车消费者投诉平台上,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成“重灾区”。其中车质网仅3月上半月就收到80多起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实际续驶里程不准、动力电池故障、充电故障等方面。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从市场反馈看,新能源汽车厂商对于质量问题的处理相对积极,但“扯皮”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在车质网上同样有不少针对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方面的投诉。一位来自新疆的车主指出,提车后出现后轮异响、空调失灵等问题,并且续航存在很大偏差,“官方宣称360公里的续航,而实际却只有不到100公里。找4S店,售后给我们做了升级,但仍未解决问题,还告知我们电动车‘就是这样’。”
  另有电动汽车车主称,其电动汽车电池在质保期内出现故障,本以为能免费更换,却被经销商告知动力电池不纳入汽车“三包”范围。作为电动汽车重要组件,电池造价昂贵,车主却只能自掏腰包解决问题,出现了维修费比换新还贵的尴尬局面。
  电池衰减速度也是消费者维权的焦灼点,颇受车主诟病:“无论电池衰减多快,汽车厂家都会说是正常情况,因为在协议中,并没有相应的判定标准做参考。”前述车主坦言。
  产业链欠成熟+原有规章存漏洞
  那么,电动车是否真的“就是这样”?
  “电动汽车出现此类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产业链成熟度不够。电动汽车是新兴事物,整车厂以及配套企业在质量把关、零部件采购、产品验证上缺乏经验。”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称,有些厂商生产时没有担负起相应责任,逐利倾向较严重,为快速拿到政府补贴,在有限的市场上抢占更多份额,没有对产品进行充分检验即投向市场,让消费者蒙受了损失。
  同时,业内人士表示,此前的汽车销售维权政策缺少力量,直接导致新能源汽车消费维权困境无法突破,影响行业的发展。2013年起施行的“三包”制度是我国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却并没有将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重要部件纳入对应的换、退车条款中。
  “尽管大部分车企为打开市场,提供了电芯保修等保障措施,但是行业显然需要更明确的规章制度,制定基本标准和要求,来发挥其监督、指导作用,保障电动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前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
  注意到,此次《修改意见稿》不仅将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作为与发动机、变速器并列的家用汽车主要系统纳入免费更换总成的规定范围,还将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与其主要零件反复发生的质量问题纳入退换车条款。同时,要求生产者将动力蓄电池放电容量衰减限值和对应的测试方法明示在三包凭证上;此外,还在退换车条款中补充了家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起火的故障。
  或加速市场优胜劣汰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上述问题已经得到相关部门重视。2018年10月3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宣布将对汽车“三包”规定进行修订,以完善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对于《征求意见稿》的落地发布,多位业内人士时持乐观态度,认为此举可以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
  “将电动汽车纳入‘三包’,能加速市场优胜劣汰进程,对那些忽略产品质量、单纯靠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口碑,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很有利。”纪雪洪认为,《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很及时。
  纪雪洪进一步表示,要想解决电动汽车产品质量不高、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一定过程。“我们需要让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包括整车厂、研发机构、售后服务机构等认识到消费维权的重要性,要重视消费者的呼声,重视忽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的后果。相信法律法规的出台会对电动汽车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时建议,对于消费者蒙受的损失,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应承担主要责任。一旦出现消费者权益受损现象,可以对厂家处以更高力度的罚款,以起到警醒作用。此外,如果纠纷最终被判定为厂家责任,那么双方因为争议产生的第三方咨询费用,也应该由厂家全部承担。(实习记者赵滢)
最新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