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中国场景金融行业影响分析

2019-01-03 行业:金融服务

  一、有利因素

  (一)民众财富迅速积累,场景金融前景广阔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的起飞使得我国民众财富迅速累积,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在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增长近4倍。逐渐积累的财富也唤醒了民众的资金管理意识,民众对于如何使手中的财富保值增值充满兴趣,预计至2018年,我国参与网络理财活动的用户将接近6亿。由此可知,具备资金管理意识的用户规模非常庞大,致力于商品跨期交易的场景金融市场也因此前景广阔。
  (二)刺激内需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随着传统商业形态和规模化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国经济的增长引擎已由满足产业增长的投资拉动,变为由内需增长带来的消费拉动。近十年我国国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仅为50%上下,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见,我国政策已越来越重视刺激内需、增加国民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场景金融依托互联网产业链,以新的商品跨期交易模式优化了资金和资源的配置,与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相一致。
  (三)技术进步为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场景金融的实现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具体来说,互联网的普及为场景金融带来了指数级的客户增长潜力;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则为各式线上、线下金融场景的连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线上服务更为可控、便于管理和评价,有利于提供稳定、可控、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大数据等技术使得互联网征信更为精确完善。
  (四)建立支付体系与交易平台
  建立支付体系,以及大交易平台,让投资者在平台上实现自助式投资理财、交易融资等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功能,或许是多数金融机构的终极目标。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正在通过打造强大的平台,实现平台经济最大化。
  在大平台运用上,资源自主实现优化配置是核心的价值。大量的供求信息在平台上集合,在信息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条件下,形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在新生金融模式中,消费者得以直接接触生产商,压抑的消费需求和生产商相对过剩的产能产生碰撞,各类消费信贷和分期应运而生。
  二、不利因素
  (一)互联网金融面临深度洗牌
  近几年风头正劲的互联网金融一直是监管关注的重点领域,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转向守住底线的规范阶段,进入深度洗牌期。
  2017年6月,五部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工程,这其中就包括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工程。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在经历了新生、粗放成长期、整治期后已渐趋理性。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只有少部分网贷平台成交量增速较快,而大部分平台出现负增长,有的下降幅度更是在50%以上。一些经营难以为继的平台理性退出,经营不规范的平台则继续整改,而一贯重视合规经营、风控能力强、拥有优势资源的机构则持续做大做强。
  (二)产品设计需完善
  就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许多金融产品在设计中为迎合市场,效仿市场受大众欢迎的产品,逐渐违背了产品设计之初的市场发展方向,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花费巨大成本买进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面。但由于技术开发具有“单方面产品核心技术”特点,使得引进技术与被效仿的技术存在质的差异,从而开发的产品出现“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现象。
  (三)消费场景需增多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场景挖掘不足,使得市场的产品功能趋于同质化,这使得金融市场缺乏创新意识,若长此以往,一旦上市产品不受大众欢迎,将会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出现萎靡,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信用体系需建立
  随着场景化金融时代的到来,要求产品设计提供的金融服务要与场景相匹配,技术分析更为复杂,大量涌向市场的产品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其中漏洞,致使消费者蒙受损失。消费者缺乏安全保障,就会大大减少产品使用率,使得开发成本提高,出现发展的“瓶颈”状况。
最新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