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难在“流动性”压力 银行应分类施策
2018-10-31 行业:金融服务
今年以来,监管层紧锣密鼓地释放出激励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服务力度的政策信号,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谈及政策密集出台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表示,主要是由于今年民营企业在多个市场上的融资都面临困难。政策不得不频频出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0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要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抵押的依赖,更多地根据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财务、诚信和管理发放更多的信用贷款。
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渠道受阻
10月30日,王兆星披露道,截至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较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7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超过1600万户,同比增加406万户,阶段性地实现了“两增”的目标。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余额目前已经达到了30.4万亿元,增长幅度还在不断上升。
“今年债券市场出现了很多违约案例,诸多民营企业因此推迟或取消了发债计划;股市的表现也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此前,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表外的非标业务获得资金,但在资管新规背景下,民营企业基本要依靠信贷业务。”王刚如是说。
然而,王刚坦言,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面临难处。普惠金融信贷规模的增长,与监管层近日频繁出台的鼓励政策不无关系。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特别针对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大力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出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不能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速度、贷款户数不得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等。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称,目前宏观杠杆率已经企稳,但在“去杠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政策密集出台是为了修正这些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亦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企业流动性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我国的信贷市场存在一定的所有制歧视或者流动性分层,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由于存在政府隐性担保,相比民营企业收益风险比更高,更受金融机构青睐。今年以来,去杠杆和严监管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打击,导致金融市场的结构性信用紧缩,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弱信用资质主体的民营企业受到了更大冲击,再融资和资金链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发展模式问题,2008年之后,大量民营企业依靠过度加杠杆、过度举债进行盲目地多元化扩张。这种激进的扩张对企业的资金链造成较大压力,导致资产负债率较高。随着去杠杆的深化,杠杆率高企的企业将无法通过银行信贷和发债等方式融资,只能大量消耗自有资金,企业现金流承压,进而导致债务偿付危机。
“实际上,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余额是增长的,授信也是保持基本稳定的,并没有出现抽贷、限贷等歧视性措施。”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融资难”主要不是难在民营企业经营出现大面积实质性的变化,实际上是难在民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民营企业经营进一步分化,有的是发展中的问题,有的企业可能会被市场出清;不是难在银行体系的断贷压贷,而是难在流动性的压力。这个流动性压力主要是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渠道受阻,包括发债困难、股权质押融资等带来的一些风险,使个别民营企业的存量融资到期无法正常接续。
易会满认为,针对所谓“融资贵”该行曾进行过研究,不是贵在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渠道,而是贵在各种新金融、类金融、民间融资等渠道。这些社会融资渠道的成本高企,直接抬高了整个企业的债务成本。所以总的来看,解决这一轮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带有鲜明的阶段特征,银行要分清楚难在哪里、贵在哪里,才能够分类施策、分类指导。
强化考核机制鼓励信用贷款
王刚指出,近期各部门在国务院金稳会部署下推出了大量政策,不过落地还需要时间,比如在8月底提出的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需要加快改革和落地,完善银行绩效考核与尽职免责机制,成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王兆星也认为,要进一步激发银行基层机构人员服务民营企业内生动力,降低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抵押的依赖,更多地根据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财务、诚信和管理发放更多的信用贷款。同时,也要提高贷款时效,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为了更好地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尽职免责机制,帮助银行机构及其员工敢贷愿贷,支持民营企业。同时也会采取措施,帮助那些遭遇流动性困境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稳妥处置民营企业重大突发事件相关风险,以进一步提升银行业和保险业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服务的质效。
在提高对小企业放贷质效方面,银行机构也已经开始了试水。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指出,一个大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如果不转换思路,是很难有效率的。“过去我们是负面清单,现在就应该是正面清单,就是谁合格谁过关。如果都围绕一些不良企业设计风控体系,好企业跟着承受的成本就太高了。”田国立认为,现代科技给了银行这个机会。利用AI技术、大数据应用、人脸识别,打通信息“孤岛”,银行围绕税务、工商、用电量等多方数据,在交叉、识别小微企业的可贷性上,给出一个准确的把握。
同时,王兆星还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民营企业出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应该说有多方面的因素。除了金融有效供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外,民营企业本身在发展当中也有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面。
谈及政策密集出台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表示,主要是由于今年民营企业在多个市场上的融资都面临困难。政策不得不频频出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0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要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抵押的依赖,更多地根据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财务、诚信和管理发放更多的信用贷款。
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渠道受阻
10月30日,王兆星披露道,截至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较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7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超过1600万户,同比增加406万户,阶段性地实现了“两增”的目标。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余额目前已经达到了30.4万亿元,增长幅度还在不断上升。
“今年债券市场出现了很多违约案例,诸多民营企业因此推迟或取消了发债计划;股市的表现也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此前,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表外的非标业务获得资金,但在资管新规背景下,民营企业基本要依靠信贷业务。”王刚如是说。
然而,王刚坦言,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面临难处。普惠金融信贷规模的增长,与监管层近日频繁出台的鼓励政策不无关系。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特别针对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大力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出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不能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速度、贷款户数不得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等。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称,目前宏观杠杆率已经企稳,但在“去杠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政策密集出台是为了修正这些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亦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企业流动性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我国的信贷市场存在一定的所有制歧视或者流动性分层,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由于存在政府隐性担保,相比民营企业收益风险比更高,更受金融机构青睐。今年以来,去杠杆和严监管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打击,导致金融市场的结构性信用紧缩,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弱信用资质主体的民营企业受到了更大冲击,再融资和资金链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发展模式问题,2008年之后,大量民营企业依靠过度加杠杆、过度举债进行盲目地多元化扩张。这种激进的扩张对企业的资金链造成较大压力,导致资产负债率较高。随着去杠杆的深化,杠杆率高企的企业将无法通过银行信贷和发债等方式融资,只能大量消耗自有资金,企业现金流承压,进而导致债务偿付危机。
“实际上,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余额是增长的,授信也是保持基本稳定的,并没有出现抽贷、限贷等歧视性措施。”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融资难”主要不是难在民营企业经营出现大面积实质性的变化,实际上是难在民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民营企业经营进一步分化,有的是发展中的问题,有的企业可能会被市场出清;不是难在银行体系的断贷压贷,而是难在流动性的压力。这个流动性压力主要是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渠道受阻,包括发债困难、股权质押融资等带来的一些风险,使个别民营企业的存量融资到期无法正常接续。
易会满认为,针对所谓“融资贵”该行曾进行过研究,不是贵在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渠道,而是贵在各种新金融、类金融、民间融资等渠道。这些社会融资渠道的成本高企,直接抬高了整个企业的债务成本。所以总的来看,解决这一轮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带有鲜明的阶段特征,银行要分清楚难在哪里、贵在哪里,才能够分类施策、分类指导。
强化考核机制鼓励信用贷款
王刚指出,近期各部门在国务院金稳会部署下推出了大量政策,不过落地还需要时间,比如在8月底提出的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需要加快改革和落地,完善银行绩效考核与尽职免责机制,成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王兆星也认为,要进一步激发银行基层机构人员服务民营企业内生动力,降低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抵押的依赖,更多地根据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财务、诚信和管理发放更多的信用贷款。同时,也要提高贷款时效,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为了更好地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尽职免责机制,帮助银行机构及其员工敢贷愿贷,支持民营企业。同时也会采取措施,帮助那些遭遇流动性困境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稳妥处置民营企业重大突发事件相关风险,以进一步提升银行业和保险业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服务的质效。
在提高对小企业放贷质效方面,银行机构也已经开始了试水。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指出,一个大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如果不转换思路,是很难有效率的。“过去我们是负面清单,现在就应该是正面清单,就是谁合格谁过关。如果都围绕一些不良企业设计风控体系,好企业跟着承受的成本就太高了。”田国立认为,现代科技给了银行这个机会。利用AI技术、大数据应用、人脸识别,打通信息“孤岛”,银行围绕税务、工商、用电量等多方数据,在交叉、识别小微企业的可贷性上,给出一个准确的把握。
同时,王兆星还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民营企业出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应该说有多方面的因素。除了金融有效供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外,民营企业本身在发展当中也有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面。
城市投资环境报告
城市宏观数据
投资项目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