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移动法院半年后 浙江省打官司不用再去法院现场了

2018-09-28 行业:综合
  “以前对原被告进行调解时,法官需要无数次打电话,现在都可以在线上完成了,”9月26日,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与清算庭法官助理胡蝶向包括经济观察网在内的记者介绍了已经在浙江全省普及的移动法院,她认为,这有利于提高法院办案效率。
  胡蝶所说的移动法院,是一个名为“移动微法院”的微信小程序。在这个小程序中,原被告及法官可以将所有法院审案流程在线上完成,从而节省三方时间、空间的隔阂。
  经济观察网了解到,前不久,“移动微法院”就在线审理了一对聋哑夫妇离婚案,虽然该夫妇不能说话,但他们在网上打字,从而完成了庭审。余姚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袁冠飞对此也很意外,她说,这是做微法院以来的另外一个收获,“虽然不能帮助所有人,但能够帮助一部分人解决他们的问题。”
  “移动微法院”来源于腾讯与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次尝试,双方最初只在宁波推出了“宁波移动微法院”,将一些类型化的案件(不用当事人跑法院立案、出庭、质证)在网上进行,比如作品侵权类案件。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成立全国联合项目组,在宁波移动微法院的基础上,研发更为成熟的产品,向全国法院推广,目前“移动微法院”已经在浙江全省普及。
  “打官司最多跑一次”
  截止8月31日,浙江省当事人在“移动微法院”平台在线申请案件数达2.27万件,在线签订调解协议和在线撤诉的案件是1.16万件,法官在线组织庭前会议、证据交换、开庭及询问的案件是6304件,跨省跨市开庭或调解的案件1549件,跨国跨境调解或开庭的案件为12件。
  了解到,移动微法院依托网络远程操作,提起诉讼、提交诉状、立案、证据的提交、调解、庭审等环节均可通过手机操作,省去了跑法院提交材料的流程,庭审也可通过手机视频进行,原告被告不需到现场,与传统立案审判相比,提升了效率。但是,为了保证庄重性,法官目前为止不允许在手机端开庭,需要亲自到法庭。
  法官出身,目前负责“移动微法院”项目的腾讯公司智慧法院项目负责人吴平平说,这可以解决问累、诉累、跑累等问题,“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成为可能。”
  袁冠飞介绍说,是否使用“移动微法院”的权利在于当事人。当前除了刑事案件外,只要当事人愿意,案件基本都可通过“移动微法院”处理。
  然而,远程操作如何保证法庭秩序?袁冠飞称解释道,在进入微法院庭审之前会给当事人一份参加庭审的告知书,上面会记载所有庭审所遵守的规则。如果用户中途退出,视为他当庭离席,跟平常的法律规定一样。相应的规章制度是经过当事人同意以后才可以参加微法院庭审的。
  袁冠飞补充道,移动微法院在功能设计的时候偏向于比较熟悉的功能设计,避免当事人的陌生感,利用傻瓜式的操作,以贴近广大老百姓的使用方式。“从目前的接受程度来看,70%左右的当事人非常乐意使用。”
  在移动微法院4、5月份打通内外网数据以来,宁波中院执行信访率下降了17%。
  背靠区块链技术
  在移动微法院的操作中,对身份的认证会将姓名和证件号码自动比对公安里面的数据库。并且,通过手机预留的签名,会通过区块链的方式保存下来。
  通过移动端获取用户数据是否会带来风险,宁波中院副处长崔慧海称,目前签名这块,区块链技术是成熟的。同时,用户的身份证号码只使用一次,不做保存,跟公安部比对一下。案子结案以后,这些数据会推送到内网,外网都属于司法公开的数据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认为,在互联网法院建构过程当中,区块链存证是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亮点,比如杭州互联网判了区块链第一案,确认区块链可以认证效力,也建立了司法区块链的结构。北京互联网法院第一案里主要涉及到短视频区块链存证的问题,过程中涉及到云存证,时间链通过引用权威证明机构有一整套技术上的核验模式,最高院在相应的司法解释里也放进去了,至少在司法上是可以被接纳的。具体是否可靠还是需要根据技术场景进行确认。
  刘晓春指出,区块链技术在实践当中有它的机遇和挑战。电子证据本身容易被篡改的情况,可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加密性和不可篡改性进行弥补。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各种成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人工干预,从而更加确保效率和公平。
  但当前区块链也面临疑问,问题就在于区块链不是绝对真实的保障,特别是私有链里面,更多是通过节点的记账方式,在各个节点进行验证确保。到底具备哪些要素才被司法采纳和认定,需要技术规则标准化和裁判规则标准化,这有赖于在实践当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移动微法院将在全国推广
  移动微法院4.0版本是微法院全国版,这个版本在浙江先行上线。这意味着,移动微法院将在全国进行推广。
  崔慧海称,微法院是按照省为单位部署的,先一个省试。最高法院在今年4月宣布成立全国联合项目组,在宁波移动微法院的基础上,研发更为成熟的产品,向全国法院推广。
最新行业研究报告